校友风采

赤子志怀报国心 自主研发屡创新 ——访我校校友、交控科技副总裁黄勍

 

黄勍,1984 年生,硕士,高级工程师。2006 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自动化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曾于 2008 年 7 月至 2009 年 12 月在北京交通大学任助理研究员;2010 年加入交控科技,现任公司副总裁。

2002 年 9 月份的开学季,黄勍踏入了交大的校门,随后被分配到郜春海班主任带领的班级,从此开始了四年的自动化专业学习,也开始了跟交大,跟交控科技的不解之缘。

彼时北京交通大学还被唤着旧名“北方交通大学”,来自黑龙江的黄勍出于投身祖国铁路建设事业的情怀,报考了北方交大。黄勍原以为交大地处北方的某座城市,后来才发现是在北京。“但从我们进来了以后,就觉得北方交大也好,北京交大也好,学校承载的是我们当年为我国铁路系统建设发展做贡献的一种情怀,是我们意气风发的青春。”

壮志初成少年心

矢志不渝不老心

谈起在交大求学最初的几年,黄勍坦言,自己也曾经迷茫过。“自动化专业学的是信号的自动控制,自动化容易理解,学习有关自动控制的相关知识,但在当时信号是什么,要学什么知识其实没有人知道”。后来在踏实的学习中,在不断的求索中,黄勍逐渐放下了疑惑,“其实自动化也好,自动控制也好,它叫什么名字有它的合理性。因为我们学的,包括我们现在做的都是列车控制,渐渐就知道自己专业的方向了”。最终,黄勍沉潜到仿佛没有尽头知识和数据中去,一心期待投入祖国的交通事业。

虽然初来懵懂,但终觉有趣。黄勍随后继续在交大深造,读取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硕士学位。

在读书的那几年中,黄勍勤奋刻苦,能力突出,也因为班主任是郜春海,他较早的时候就逐渐接触了解了交大的信号团队在做些什么。“我看到信号研究工作以后,发现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当时我们用的手机也好,笔记本电脑也好,就没有国内生产的,基本都是国外生产的,大家都想着,我们自己做一个属于我们国内自有的信号系统,实话讲,我觉得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黄勍说道,“郜总当班主任的时候,是更希望大家去研究,去求索,去知其所以然。”这些给黄勍心中埋下了梦想的种子——做中国自己的产品。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勍最终加入了做中国自有产品的团队,并且矢志不渝,奋斗至今。

黑夜寒凉

前行必有曙光

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以及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秉承实现自主化,突破国外技术桎梏的理念,团队全体成员一心一意地扑到了亦庄线自主创新产品的研发和建设中去,“去做一套属于中华民族的信号系统,真正的属于中国的系统” ,黄勍说道,那时候,他们技术方面总是受到国外的制约,其中的苦与难不言而喻,好在最终圆满完成了亦庄线产品任务,团队的信心也大受鼓舞。但团队到京外投标时,却因为不熟悉完全市场化的工作等原因,从 11 年到13 年近三年时间陪跑,投标都不能谈到最后。

“那时候我们经常对自己说,你们是交大的,你们是交控科技,你们是自主的,你们很好!”尽管在市场中屡屡碰壁,但是团队一直没有放弃,痛定思痛,不断总结,快速学习,不停尝试。黄勍和团队成员们凭借着自己过硬的技术,坚定的信念,让很多人意识到国产系统可以做!而且可以做得很不错!他们凭借自己的价格优势,将 CBTC 信号系统(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的基础价格由一千三四百万,降到了八九百万,同比下降了约有 30-40%。“通过自身技术实力的优势,实现了成本控制,也让国外企业意识到,他们没办法再像过去一样挣中国人的钱了!”黄勍说道,“这也让整个行业的价格越来越合理了。”正是我国有了交控科技这样拥有自主化技术产品的公司,让城轨行业摆脱了只能任由国外的技术公司漫天要价的窘境。

“这中间还发生了很有意思的事,”黄勍笑着说 ,“那些竞争对手开始说,交控科技都是一些交大出来的老师和学生,他们不知道干企业的苦,干两年可能就干不下去了,就会回学校了。”

“我没有那么高的要求,我不要买特别大的房,也不要买特别好的车,但是我要有一个我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是我们校园文化的一种延伸。”如今,黄勍看曾经受到的质疑,已经释然了,“正是这样的挫折让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路” 。黄勍团队在岔道口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继续坚持下去!

“我们一直在做自主化,自主化的产品在北京运行得很好,我们相信慢慢地大家一定会认可我们。我们之前的‘陪标’其实是一种积累,没有那些过程,就没有现在的我们。我们慢慢冷静下来,等待厚积薄发。”

最终黄勍团队终于等来了转折——团队拿下北京 14 号线项目。“当时团队已经搬到现在的工作地点了,大家因为投标一宿没有睡觉。”这样的辛苦其实已经持续了很久了,当天半夜,发现了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问题,团队因此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大家已经连续熬了几天的夜了,精神紧绷到极点,凌晨三点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我有一种崩溃的感觉,因为发现了一个小问题,就可能会有更多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废标。”黄勍说。当时的标是 4 个多亿的标准,如果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了废标,团队该何去何从?坐在竞标车里,黄勍的心态几近崩溃。

幸好,不负众望,中标了。

团队以一个比国外供应商低了超过 20%的价格中标,一个标就给北京市省了一个亿。“当我看到团队得分第一,而且比老外省了这么多的钱时,心态如坐过山车一样,到达了一个顶峰。那是一个非常具有戏剧性的点。”黄勍说。

中标后,所有人都回家一觉睡到了第二天中午。没有想象中的开香槟庆祝,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了中标前的努力中。实现了一直以来拼搏的目标后,他们只是回家睡觉,醒了继续努力。

从那以后团队也逐渐正式地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开始了茁长的成长。

“北京市和交大的支持,自主化的状态,都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从 13 年开始,我们走出了北京,在京外也开始逐渐中标,成都,长沙 ......”黄勍的眼中光芒渐渐闪耀,那是一段从失败,从不被认可到走向荣耀的时光。

感念良师苦心真情

心怀母校血脉相连

提及恩师郜春海,黄勍感触良多:“其实很多时候,郜总是给我们减压,他不希望压力集中在我们身上,很多压力都是他自己在背。” 有什么问题,黄勍总是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去找郜老师,而郜春海总是安慰他,这个项目不行,下个项目继续。作为老师,作为团队的代领人,郜春海独自背负了种种压力,只想让学生们、同事们能潜心钻研,不要被外界评价过多影响。

“在那个时候如果没有郜总的这种鼓励,我们很难挺过来,因为一次两次不中标,可能能理解,连续两年三年不中标,你没有一个很好的压力和情绪舒缓的能力很难走到现在。”          

交控科技的团队氛围非常好。最早一批从事 CBTC 的研发项目的人,基本上都保持到现在,没有人离开。大家都是从学校走出来,保持着同样的初心,拥有相连的交大血脉,这也让彼此间没有心防,愿意互相谦虚请教。遇到别人前来请教,必定倾尽所有,延续了学校中传道受业解惑的传统,这也是很多人觉得交控科技一直在成长的原因。究其根本,不仅是郜春海的影响,还因为大家同是交大人,脑子里深深刻着这种互相交流、共同进步的精神。这种文化,这种核心价值观,也是支撑团队能一直走到现在的一个重要因素。

奋战到今天,“交大对我们来说就像娘家一样” 黄勍笑道,“这些年,我感触特别深,交大在团结整个校友上面做的真的非常好,而且越来越好。” 如今黄勍看着最近举办的交大124 周年系列活动的众多报道,一边感叹一边说道,“最近的这些活动,我觉得校友会做得都非常好,拉近了校友之间的距离,加强了联系。”

“我对交大的感情,不是几句祝福说得清的。”黄勍说。的确如此,数十年与交大的不解之缘,让黄勍与交大不仅精神共鸣,而且血脉相连。穷且益艰,不坠青云之志,中国技术落后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交控科技和交大,都将在信号技术、自动化技术自主化、精深化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