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赵耀:理想之魂,现实之风

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科学研究所始建于1978 年,是我国高校第一个成立的专门从事信息科学技术研究并以“信息科学”命名的专业研究所,是北京交通大学第一个经铁道部批准成立的专门科研机构。在信息科学领域始终走在前沿的赵耀,保持着对学术的热情与严谨,带领着这个优秀的团队朝世界顶尖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求师问学,结缘交大

赵耀与交大的缘分始于对袁保宗教授的仰慕。袁保宗教授是信号与信息处理领域的专家,曾任信息科学研究所首任所长、电子工程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赵耀在研究生时期常常在文献中看见袁保宗这个名字,当时的袁保宗是信号处理学会的会长,在学界享有盛誉,这对于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的学子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赵耀义无反顾地报考了袁保宗的博士。

求学的过程紧张充实。赵耀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是压缩编码,该研究方向在当时的国内环境下几乎是全新的,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难关,在完全没有源码和基础平台的情况下,赵耀几乎从零开始做起。那段时间,为了在研究方向上有突破,赵耀常常在学校小树林一转就是一个晚上,直到有了灵感。也因此,赵耀常常鼓励学生,在学业进入瓶颈期、灵感匮乏之时,应当先停下来去思考,再进行实践。紧张的学术生活对从事自己热爱事业的赵耀来说,有着别样的快乐。业余时间,赵耀和同学们会组织一些小小的课余活动来缓解学业的压力。“当时整个博士班,人比较少,大家相互之间都很熟悉。我们经常一起唱歌、一起做饭,现在想起来依然感觉很快乐,也给我们的博士生活增加了不少乐趣”,赵耀说。这群普通却不平凡的交大学子们,在民谣的吉他声里畅想着未来。

袁保宗教授的科研风格深深地影响了赵耀。到现在为止,袁保宗教授还会经常给赵耀发一些国际前沿文献。这对赵耀以至于整个信息所的研究方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息所一直以来紧跟国际前沿和时代步伐,不断有年轻血液注入。

袁保宗对赵耀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是在教学风格方面,这一点在整个信息所也一脉相承。“我们的要求要高一些,不是说你达到了学校的标准就一定能毕业,我们有自己的标准,我们也坚信这个标准对你将来是有好处的。”赵耀的招生标准不仅关注学生的创造力与基础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志存高远,拥有理想和情怀。在这样高标准严要求的保障下,信息所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交大人。

醉心科研,孜孜不倦

赵耀毕业后的第一个课题只有 640 元的经费。“当时,我们正好有一篇论文,被《电子学报》录用了,得到了 640 元的版面费,以支票方式给我,因此,我在学校有了第一个课题。”这 640 元成为赵耀漫漫科研路的开端,令他至今记忆深刻。

条件的艰苦不止在于课题的艰难,硬件设备也是个大难题。“当时只有一台破旧的打印机,打印机的针都是坏的,自己也没钱买打印机,就跑到中关村去买针自己修,修好了就靠这个看文献、找资料。”赵耀就这样一步一步积累了累累硕果。曾经经历的困难,赵耀已经可以坦然面对,而在未来的科研路上,他和信息所的团队伙伴也早已做好了继续攻克一个个难关的准备。

一直以来信息所都着重于世界前沿的研究项目,而卓越的战略眼光成为这个团队成员的必备能力。在和企业合作的落地项目中,比较常见的有图像与信号处理分析,它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比如 5G 和图影像传输等等,而这个项目在 1998 年信息所就已经开始涉及了。  

人工智能是非常广泛的概念。人的智能体现在通过眼睛和耳朵去接触外面的世界,赵耀要做的事情就是怎么让计算机能够理解他看到的世界,这实际上是人工智能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

天才就是 99% 的努力加 1% 的灵感。在旁人眼里,从读书开始赵耀就处在一个勤奋的状态,在进入了自己热爱的科研领域后,他依旧从未懈怠。“早起就来办公室,然后12:00 回去吃午饭,短暂休息后,就又回到办公室。”赵耀的一天依然维持着规律而充实的状态,这种习惯的养成要得益于赵耀本人的踏实肯干,而这也正是赵耀成功的“秘诀”。

组建团队,未来可期

提起赵耀,就不得不提起他的另一层身份: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一开始,赵耀的科研团队只有他和来自中科院自动化所的朱振峰两人,“一个小团队,慢慢地变成了教育部的创新团队,接着又发展成学校第一个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的创新团队,成为国家级创新团队。”赵耀充满感慨地说。赵耀形容这个团队的词汇最常用的是“专业”、“合作”与“实干”。

在全国多如牛毛的项目申请过程中,在和清华北大这样的著名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队的激烈竞争中,赵耀带领的数字媒体信息处理研究中心先后获得了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而团队成员中有长江学者、杰出青年、万人计划入选者、两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三位北京市科技新星。年轻的学术骨干和经验丰富的学术大牛汇聚一起,共同探索、成长。

对于赵耀来说,拿到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为这个奖比其他省级奖项的竞争更加激烈。“当时我们主要完成的工作是借用人的视觉特点实现图像视频的压缩编码,结合人眼对于图像视频的视觉特点,人眼对有些区域可能看不见或者不敏感,通过这种方式把它们去掉,从而大大增强了图像视频的压缩效率。”这样前沿而颇具现实意义的项目,自然在评比中收到了专家的一致肯定。

拿到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自然科学奖的一等奖,是这个团队的另一项成就。该团队研究的图像分割技术,应用于无人车等人工智能对于外界的观察时对背景中运动物体的切割,这项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我们的很多课题都是团队共同申请,一起完成工作,一起使用经费,一起共享成果,因此,我们是一个非常和谐的团队。”赵耀说。团队这个概念,在大家一次次的讨论中逐渐清晰,这个科研团队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的互补性,成功地达成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提及这个团队最大的特色,赵耀沉吟片刻:“我觉得是比较实干,比较低调。信息所的科研工作者和学生,都遵循高标准、严要求,以高质量去干真事、去干实事,不糊弄、认认真真地去做每一件事。”这是信息所独特的团队文化,更是整个交大的“知行”文化。

对于这个在国内已经称得上站在学术顶尖的团队,拿到国家级的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既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更是下一段路程的开始。除了对于团队个人成员的不断提升,赵耀更希望科研成果可以更多地应用于实际、落地,能够在国际上有自己的地位。

而这些期许也和赵耀心中的交大精神不谋而合:“我觉得‘知行’这两个字挺能反映交大精神,‘知’和‘行’如何有机结合。比如,一部分人基础研究做得比较高,但我们也需要行业应用,这两者之间怎么能够结合起来,就是我们校训的精神。我们学校应该不仅仅是一个行业性的学校,也应该站在世界前沿参加相关的世界行业,在世界的学术舞台上也有我们自己一些研究的影响力的一些成果。”

因此,赵耀一直致力于推动科研项目和企业的合作,刚刚完成的与华为公司的合作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但依然按照合同稳步推进,最终顺利完成研究成果的转化。这一直是赵耀想做的事,他也期待未来对接校友企业的更多需求、达成与交大人的合作。

在被问及信息所未来的规划时,赵耀简洁又坚定道,“要顶天,也要立地。”既要有战略的眼光,更要有战术上的踏实。百折不挠,脚踏实地,敢闯敢拼—这就是“知行”两字带给赵耀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