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知而不行 只是未知——访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杨中平教授

杨中平,1970年出生,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 年 3 月于东京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博士课程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 4 月进入日本东芝公司铁道车辆技术部工作。2004 年 9 月回国,在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任教至今。主要从事轨道交通领域的储能技术、电力牵引传动技术、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 80余篇,出版著作 6 部。所著《漫话高速列车》,2010 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2011 年获选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2011 年,获第 10届詹天佑科学技术奖( 青年奖 );2014 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16 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类)二等奖。

2020 年 9 月 25 日,北京交通大学宣布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套城轨交通地面式超级电容 / 电池混合储能装置,在北京地铁八通线梨园站挂网试验成功。该装置工作日每日可节能约 1500kWh,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46 吨;周末每日可节能约 900kWh,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0.88 吨,平均节能率超过 15%。此外,该装置还可以有效抑制网压波动,同时在供电系统突发故障时,将列车紧急牵引至临近站点。这套装置的研发团队就是电气工程学院杨中平教授和林飞教授的实验室。

最重要的决定

2004 年 9 月,踏着北京秋天的第一抹金色,杨中平回到了中国,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选择了北交大。在这之前的 13 年时间里,杨中平教授在日本完成了本科到博士的学习,以及在东芝公司的工作经历。说起在日本的经历,杨中平起初在大学学习的是商业船舶专业,但是由于一次非常严重的晕船经历让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够胜任日后的工作。大学毕业后,杨中平成为了东京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著名的铁道专家曾根悟教授实验室的研究生,在顺利攻读完博士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杨中平于2002 年 4 月进入日本东芝公司铁道车辆技术部工作。在东芝工作了 3 年后,由于种种原因,杨中平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离开学习生活工作了 13 年的日本,带爱人孩子一起回国生活。

杨中平回国后,来到了北京交通大学,一直在电气工程学院任教。杨中平说回国后的十年时间里,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2004 到 2015 年的这 10 年间,他撰写、编著了 6 本书。其中 2006年的《新干线纵横谈》在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也正是因为这本书,杨中平引起了铁道部的注意,2007 年 8 月至 2011 年 2 月,他在铁道部兼职,参与了京沪高速铁路系统优化以及新一代高速列车系统优化设计研究工作,这些系统优化方法至今仍在应用。

学生的成功是第一位的

2011 年开始,杨中平的科研逐渐偏重于储能技术,2020 年 9 月 25 日,由杨中平教授实验室研发的世界首套兆瓦级混合储能装置在北京地铁八通线梨园站成功通过了挂网试验。

“当时心情确实非常激动,学生在之前还跟我说没有信心,也不觉得自己做成了一件很大的事情。我就跟他们讲,这就是用你们的双手,你们的知识,这就是世界首台的一兆瓦级储能装置,而且地铁跑起来确实没有问题,达到了一个良好的效果。”讲到这里,杨中平的脸上满是欣喜和骄傲的神情,聊到实验室的学生,杨老师有着说不完的话。这个项目从科研立项开始,同学们就放弃了寒暑假,直到挂网试验同学们也都坚持、参与了下来。现在的实验室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非常年轻的孩子,但在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专业素养和韧劲让人很感动。实验室的学生几乎每年都会获得校级或院级优秀论文,并且动手能力也非常强,在国际上也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这些都是让杨中平引以为傲的事情。他认为学生如何发展,最关键的是在于老师如何引导,以身作则是为人师表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质,老师如何对待工作负责,对待研究认真钻研,学生都会去模仿和学习,随着学习习惯和态度的养成,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努力了。老师最大的成功就是对学生的培养,学生的成功才是对老师最大的认可。

松柏生涧壑 , 坐阅草木秋。金石在波中 ,仰看万物流

打开杨中平教授实验室网站中他个人简介的网页,导师寄语中的第一句就是黄庭坚的这首《次韵杨明叔见饯十首其一》。在采访的过程中,杨中平教授多次提到了这首词,他说自己的搭档林飞教授身上就有着词中的这种特质,是个做事情非常踏实的人,思维敏捷,能够专注在自己的研究上。对于实验室里的学生,杨教授也希望他们能在这首词中悟出自己的人生信仰。

杨中平若有所思的讲到现在的社会对于学生来说有着太多的诱惑,他总是跟学生说,一个人只有拿出自己的全部努力,做出来的研究是造福了人民和社会,这样内心才会得到真正的满足。生而为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一个明确的价值观,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哪些东西需要舍弃,踏踏实实的做事就行了。就像是与林飞教授在工作上和研究中产生的默契与共鸣一样,杨中平认为在 10 年或是 20 年后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去。“但是如果我们在专业上产生共鸣了,那我们就能通过学术产生的纽带成为一辈子的朋友或是师生,是很纯粹的情义。”

“松柏生涧壑 , 坐阅草木秋。金石在波中 , 仰看万物流。”这首词可以说是杨中平的一种人生信仰,他现在也会随时提醒自己不要去追逐名利,把事儿做好了就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在杨中平教授个人简介的页面中,还有他给学生的几句寄语,无论是从做人还是做研究方面,他都希望学生的内心能够得到真正的满足,不忘初心,勤学勉之。